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
突如其来的“5· 12” 特大地震,使绵阳9个县市区、521.7万人受灾、300多万人无家可归,遇难失踪人员近3万人,基础和公用设施严重受损,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,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。地震灾害发生以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,全市上下万众一心、迎难而上、顽强奋战,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。我们争分夺秒抢险救人,从废墟中救出的2万多人,80%是在第一个24小时内救出;我们妥善安置受灾群众,紧急临时安置300多万人;我们全程加强卫生防疫,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;我们有效防范次生灾害,成功处置了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险情,实现了“零伤亡”目标;我们又好又快推进永久性农房建设,将确保受灾群众在春节前住进永久性住房安全过冬。
地震,摧毁的是物质,铸就的是精神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,一个个英雄群体、一个个鲜活典型,具体生动地诠释了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、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、以人为本、尊重科学”的抗震救灾精神。我们围绕这些感天动地、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事迹,认真、充分、集中、不间断地搞好典型宣传,对于全社会统一思想、凝聚人心,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,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首先,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,是一个大课堂,铸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。汶川特大地震,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,也是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。这场抗震救灾斗争,展示出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、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和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,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而生动的大课。这堂课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,这堂课让我们体验了一场大爱大义,这堂课让我们经受了一次砥砺锤炼。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,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,充分展示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,再一次充分检验和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、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、人民军队的战斗力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。
其次,这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,是一本活教材,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。患难困苦,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府。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,既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,更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鲜活教材。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,公民道德建设只能加强,不能削弱。从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形成过程、实践影响看,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。只有抓紧建设这项工程,才能引导人们进一步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,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。
再次,这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热潮,是一大新契机,创造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利条件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,要把抗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好思想、好作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。举国上下掀起了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热潮,站在新起点,我们要对人民群众抗震救灾的道德实践进行系统总结,不断开创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局面。
永久的精神财富
突如其来的“5· 12” 汶川8.0级特大地震打破了汶川的详和和宁静。地震致使全县13个乡镇、118个行政村全部受灾,近15万群众受灾,损坏房屋30余万间,损毁房屋20余万间,276户工矿企业被毁,10万余群众无家可居,全县交通、电力、供水、供气、通信、广播电视完全中断,曾经的美好家园几乎在一瞬间摧毁,处于震中的映秀镇更是被夷为平地。截至 8月4日 ,全县因地震死亡15941人,失踪7595人,受伤34583人,直接经济损失达642亿元。灾情发生后,全县各级干部、各族群众不等不靠、团结互助,自强不息,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“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,不畏艰险、百折不挠、以人为本、尊重科学”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,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、催人泪下的英雄赞歌。
汶川抗震救灾实践,是一次国家力量的检验,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,一曲时代强音的共鸣!惨烈的天灾,在给汶川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,再次让伟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发、凝聚升华。地震灾害既让我们看到天崩地裂、山河破碎,也见证了众志成城、战天斗地;我们既痛惜家园毁灭、同胞遇难,也赞叹坚强不屈、友爱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。
“5· 12” 渐行渐远,特大地震不可能频繁发生,正常的生产生活、学习工作、建设发展将成为主要关注。如何把在生死搏斗、艰险考验、爱心涌流、全民动员中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,持久地延续下去,长期地发挥作用,成为永恒的民族精神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一种精神要使之长存,就要让它成为牢固的集体意识。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,给无数人留下了心理创伤。弘扬抗震救灾精神,一方面要尽可能地让人们走出悲伤,像“芭蕾女孩”李月那样积极面对人生;一方面又不能有意无意地忽略、遗忘这段激动人心、催人泪下的历史,而是从中汲取真诚、善良、美好、奋进的精神,作为民族永远缅怀的记忆。
一种精神的延续与继承,是与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和研究密切相关的。感悟的越透,研究的越深,这种精神的价值就展现得越为充分,也就能够得到更加自觉和有效的传承。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座富矿,对它的发现和发掘还有待深化。
一种精神能否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种精神自身的生命力。抗震救灾精神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,因而也是具有永久性的精神。抗震救灾精神是典型性与普及性的统一。虽然震前震后难以遇到山崩地裂、巨石滚滚、危湖悬顶的场境,但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舍己救人、敢于牺牲、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,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遇到,同样应当做到。
一种精神只有化为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,进入实践、进入生活,才能根深叶茂、代代相传。精神是实践的升华与概括,它还必须回归社会心理、回归社会实践,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,成为大众的普遍行为,从而造就精神延续的“社会场”。